2013年413公务员联考申论冲刺试卷(2)

网址:www.gaokw.com/gwy/ 时间:2013-03-30 整理:公务员


古村落翻修涉及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应的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做背景,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程。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翻修必将对古村落造成极大的损害。不过“修旧如旧”也有成功的。在政府斥资建造、专家参与的仿古建筑中,江西省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公园算是一个成功典型。园中充满了庐陵风格的仿古建筑,也置入了不少从古村中收来的楹联、匾额、花轿等文物。一位工作人员说:“新墙中嵌着的那块老墙,就是从村民推倒的老宅中‘捡’来的老古董。这里很多仿古建筑中都有真文物,让‘修旧如旧’更有参考模板。”她认为,文化园极力仿古,就是希望以此把祖先的智慧产物保留下来,至少把外观保留下来,供后人观瞻。

  6.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活”在今天的传统,也是古村落的内涵与精神所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既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民间艺术作品、服饰器具等;又指无形的文化遗产,如传统艺术技能、传统工艺技能、民俗技能等。千百年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绵绵的生命力,跨越时空,延续至今,被誉为“文化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整理研究和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国家设立了众多研究机构,许多省市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民族博物馆或少数民族文物展室。文化部还对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突出的地方,进行评选和命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化部等多个部门开展了10部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唤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系统5万余人的参与,经过十多年全面深入的搜集整理,抢救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远远跟不上形势的急剧变化:各民族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活的图书馆”的民间艺人多已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不少青年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了无兴致,导致民间文化后继乏人;大量民间工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礼仪习俗濒临绝迹……

  7.丝绸织锦、陶瓷、漆器,向来是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骄傲。但这些曾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宝”的民族民间工艺,却共同面临困境。

  代表着古代最高织锦技术水平的南京云锦,商周时即为宫廷御用,1956年周总理曾专门指示:“一定要把云锦继承下来发扬光大!”80年代初,南京云锦研究所因完美复制了马王堆薄如蝉翼、轻如烟尘的素沙蚕衣,名噪一时。但如今其最关键的挑花绝技已失传,研究所生存困难。

  在更远的南方,闻名天下的蜀锦如今只有一台机器还在运转,解放初期国家为保护壮锦建起的6个厂只剩其一,宋锦沦为裱画的边角料,都锦生的名牌含义发生变化……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工艺空余绝响。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因而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这些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存的大多数民间文化形式如说唱、谣谚、故事、剪纸、皮影等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一些艺术大师只能勉强维持,更别说授徒传艺发扬光大了。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因为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工匠的过世,用不了多久,陇东皮影、桐乡竹刻、山东潍坊享誉世界的核雕、黄河流域独特的船夫号子,都将从我们的身边消失。

  一些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史诗流失更为严重。云南哈尼族能诵唱数万行史诗的民间艺人故去了,带走了这个民族曾经灿烂的篇章;黑龙江少数民族古老的英雄说唱“伊玛堪”、“摩苏昆”、“乌钦”堪称史诗性杰作,但如今赫哲族伊玛堪的最后一位传人已经去世,鄂伦春摩苏昆的说唱者也只剩下一位。

  令人心惊的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式微带有普遍性。参加农村文化遗产调查的全国人大常委聂大江沉痛地说,这些年调研中听得最多的词是“滑坡”,而那些六七十岁的老艺人的倾诉,让聂大江至今心绪难平。

  8.就在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财产日渐消失之时,一些关注或觊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开始涉足这块宝藏,伴随着旅游、经商、考察的脚步深入村寨乡间。不少境外人士,甚至一连十几年到大山深处的民族村寨“淘金”,兼收并蓄,收集或高价购买民族民间文化制品。在东北,日本人为系统掌握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状况,一年四季扛着摄像机摄录赫哲人的生活劳作场景,在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制作技术已濒临绝迹之时,重金采买赫哲人的渔笼、鱼皮服装、口弦琴等生产生活用品;在西北,甘肃陇东的皮影剪纸,宁夏的木雕砖雕,回族的刺绣,藏族的服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制品大量向海外流失。西南一些村寨的民族服装中传世珍品已日益减少。外国人到云南探寻歌舞,从贵州的山沟里悄悄运走蜡染制品。唐卡、剪纸,甚至火镰,无不在收罗之中,其功夫之深令人心惊。

  文化遗存的流失与近20年大批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有着直接关系。但更令人担忧的是村民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古老的村寨中已很难见到传衍久远的遗存。某专家指出,保护古村镇,既要保留古老的村容镇貌,更要留住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古村镇即使保留下来,也成为记忆的真空。”

  9.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建设美好家园,必须保护民族根性文化。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对农村文化“家底”进行盘查和登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不仅要保护农村有形文化遗产,对无形的农村文化遗产,诸如民间故事、音乐舞蹈、节日习俗等,也要努力使之得以传承。

  事实上,政府已有行动。古村落保护的“宏村样本”就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方式,启动了实质性的古村落保护和整治行动。据统计,2012年前9个月,宏村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5000万元。

  “宏村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有33%返还给当地政府与村民,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镇干部介绍,10年来,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随着村民古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宏村正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转变,集遗产保护、居住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社区型旅游示范区正在加速形成。

  10.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古村落的消亡是人类社会必须面临的难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村落的文明财富就可以不知底数,不留家底,粗暴地大破大立,致使文明传统及其传承受到粗暴的伤害。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基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各自发展,自成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如果没有了这花团锦簇般各族各地根性的传统村落,中华文化的灿烂将无根可寻。

  进一步说,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评定的标准是,它必需“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如果村落没了,非遗——这笔刚刚整理出来的国家文化财富中许多项目便要立即重返绝境,而且这次是灭绝性的,“连根拔”的。
更多2013年413公务员联考申论冲刺试卷(2)到 公务员申论网查看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1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93574号